玉雕: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我国的玉雕历史之中,苏邦工在中国玉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明清两代,苏州已经成为南玉作品中心,甚至是中国的玉雕中心。苏州玉雕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细腻的人文情怀和极其精美的工艺,形成了苏邦工独特的艺术风格。“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作,由古至今,一直代表着中国玉石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从手工作坊到如今的产业化发展,苏州玉雕能人辈出、佳作纷呈。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在玉雕创作中,极品的原料并不多见,审视每一块原料适合做什么是玉雕艺人的必修课,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依照原料的原形,尽量在可能的保留原料的体积,成为今日玉雕创作者和设计者的首选。上等的新疆美玉,配以宽厚的造型,体现出的时一种质感和量感。此件新疆籽料作品(重112克,高8.5cm,宽4.5cm),作品正面作者保留原料的红色部分俏色雕琢,突出刻画了蝙蝠的一部分,蝙蝠的“蝠”通“福”意味“福从天降”再加上红皮俏色的蝙蝠又寓意为“洪福齐天”,大片的白色部分工整写实地处理为象,象是万象更新的“象”,谐音“祥”和“相”,古人云:“太平有象”寓意“吉祥如意”和“出将入相”作品的反面雕刻着仿古纹和乳钉纹,整幅作品的寓意为“福相”。作品充分运用了苏州技法,乳钉纹,象与蝙蝠图案相结合等都充分体现了苏州特色作品创意无限,韵味十足,既有现代时尚气息,又有浓浓的中国古典风韵。
作品的创意有时是玉料的特殊性告诉我们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判断,勇于创新和突破,并将它巧妙地运用到设计中。奇特的玉料是自然亿万年的造化,非常难得,看似很差的玉料,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心的雕琢,扬长避短,就会产生变废为宝,不同寻常的特殊效果。古人云: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玉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雕琢,与破瓦乱石一样。
而玉再美,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虚实相间,扬长避短是我们玉雕设计原则之一,每一块玉都有它的美丽和不足之处,那么做什么题材,怎样设计,如何去做,要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若干个方案,但最终正确的肯定是只有一个,这“一个”应该是我们玉雕人真正需要坚定不懈,百里挑一,努力寻找的,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就应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有这样本能不断扩展设计的思维和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才能很好的去读懂你想要赋予它生命信息的每一块玉。
玉雕工艺制作:“俏色”
“俏色”是玉雕工艺制作时形成的术语,是利用“玉石”本来的颜色的一种技巧,是玉的基本颜色与小面积的其他特别颜色,在制作艺术形象时所形成的关系。例如,此件作品留有少量的红皮,经过玉雕艺人的精心设计、加工、最终制成了有蝙蝠和象的一件玉雕作品。它能生动体现玉雕名家们巧夺天工的表现能力,大大地提高作品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玉色的运用是玉雕设计工艺中一种独特的技巧,用得恰到好处却并不容易。它与设计者,制作者的阅历,见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驾驭雕刻技艺的水平密切相关。最早的俏色作品: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为距今3000年前殷商时代之玉器。工匠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鳖的背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黑色双目和白爪上都留着黑色爪尖,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在玉成为器物的瞬间,即已绽放出无以复加的柔情似水和优秀质地。而让它们焕发出无限光彩的,则是那些默默耕耘的玉雕们,是他们用自己巧夺天工的双手给我们这个社会留下无数艺术珍宝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永恒的定律,而现代审美和构图元素却使当代苏州玉雕在传统的根基上焕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